地場産業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某个特定业种及其供应链核心的企业集群形成的产业,中国丹阳的眼镜、威海的钓具、日本名古屋的汽车均属于此类。发掘地方特色发展地产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地区知名度,发展产业观光、吸引更多资源流入。
中日两国都拥有众多的地场产业,这些实力强劲特色小镇不仅在国内脱颖而出,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本系列将选择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对中国和日本的该行业特色地区进行整理介绍。
钢琴产业:中国德清 vs 日本滨松
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一种键盘乐器。钢琴的音域宽广,音色多变,表现力极为出色,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极其广泛的受众,被誉为“乐器之王”。
14世纪和15世纪时期,一种名为羽管键琴的键盘乐器开始在欧洲宫廷流行。羽管键琴与现代钢琴十分相似,差别主要在发音方式方面,因此也被视作钢琴的前身。
18世纪,意大利的制琴师巴托洛梅奥·克里斯托弗利发明了现代钢琴,通过钢制的锤子来敲击琴弦,产生更为清晰和复杂的音色,直到今天仍被广泛使用。
自钢琴发明以来,德国、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国家长期统治了钢琴的生产,斯坦威、贝森朵夫、博兰斯勒等品牌至今仍是高端钢琴的象征。
近代后日本发力钢琴制造,雅马哈、卡瓦伊等品牌崭露头角,进入二十世纪,以珠江、星海、长江等品牌为代表的中国产钢琴开始频频出现在国际钢琴演奏大赛上,标志着中国产钢琴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德清洛社镇
中国钢琴之乡
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万历皇帝进献了一座羽管键琴,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沃奉命演奏。万历皇帝感叹琴声美妙,命四名太监向庞迪沃学习西洋琴艺,钢琴第一次响彻神州大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京、上海等地出现教会学校,演唱赞美诗及传教歌曲需要伴奏乐器,且当时许多“新式学校”都兴起了将西方歌曲重新填词的“学堂乐歌”运动,钢琴开始被大量引入教会及民间。
1870年,英商在上海设立中国第一家钢琴制造工厂:谋得利上海钢琴有限公司。谋得利带来的钢琴生产技术,为日后民族钢琴品牌兴起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以北京钢琴厂、广州钢琴厂、上海钢琴厂、营口东北钢琴厂、烟台龙凤钢琴厂等为基础,加上内外资的引入,逐渐形成了北京星海、广州珠江、宜昌长江、宁波海伦、上海斯特劳斯、营口诺的斯卡、烟台金斯波格等为代表的国产钢琴生产格局。
2019年,一部名为《小镇琴声》的话剧在国家话剧院上演,该剧讲述了一个极具个性的乡村木匠带领一群农民满怀梦想白手起家造钢琴,建成闻名国内外的钢琴小镇的奋斗历程。
农民造钢琴,这一鲜明的对比无疑将浙江德清洛舍镇,这座太湖向南30公里的浙北小镇拉向目光聚焦的舞台。
德清县洛舍镇,位处浙江省湖州市北部、太湖以南30公里。元末书法家赵孟頫管道升夫妇晚年曾在此隐居。洛舍以西27公里的莫干山相传曾是春秋名匠干将莫邪夫妇铸剑之所。
太湖一望无际的波光水色、赵孟頫挥毫荡起的墨香、莫干山似仍回荡的铸剑声,在这样丰富的自然人文滋养下,洛舍镇制琴似乎也显得不那么突兀。
洛舍,一个人口不到2万的小镇,年产钢琴4万架,是长三角最大的钢琴制造中心,中国每5架钢琴就有1架产自洛舍。201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联合授予洛舍镇“中国钢琴之乡”称号。
洛舍造琴最早追溯至1984年,彼时木匠出身的洛舍玻璃厂厂长王惠林为工厂转型发展,亲赴上海钢琴厂,聘请了4位技术工人回洛舍指导钢琴生产。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才的自由流动尚受到限制,这一“跳槽”行为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甚至惊动中央。
1985年10月,洛舍第一架“伯牙”牌立式钢琴诞生,标志着洛舍钢琴产业的兴起。围绕着新成立的湖州钢琴厂,洛舍镇渐渐建起了一座座的钢琴配套企业,榔头、机芯、键盘、外壳、琴弦、音板……
如今,洛舍镇钢琴制造及配套企业增至上百家,每年生产钢琴超6万台,产品出口欧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家,1.7万人口中,钢琴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就达3000多人。钢琴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文化符号。
然而,盛况之下也有隐忧,洛舍钢琴最大的软肋就在于优质品牌的匮乏。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北京、广州、宜昌、营口等钢琴厂,经过数十年运营已经诞生了诸如星海、长江、珠江等驰名中外的钢琴品牌,而年产6万余台钢琴的洛舍镇却长期以来依靠为其他品牌提供零配件,以及仿造德国钢琴品牌和钢琴款式维持发展。
曾今的德清的钢琴大多有着外国名字。最多的是不知来历的德意文字拼写的品牌,最具特色的是汉语拼音方式拼写出德意发音的品牌。厂子的技术人员们也搞不懂自己品牌的确切读法,甚至品牌的拥有者——工厂老板读起自己钢琴的名字来也是一幅不敢肯定读法的样子。(《中外乐器信息》2012年10期),由于德清仿德国系钢琴名声在外,琴行界甚至曾有“德(清)系”钢琴比“德(国)系”钢琴更为流行的说法。
随着德清钢琴产量越来越大,市场对自主品牌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德清也开始了品牌发展之征程。
想要推广品牌,文化底蕴必不可少。2011年,洛舍钢琴文化产业园被列入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德清钢琴文化馆开馆;2015年成功创建“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乡镇”;2016年,洛舍镇钢琴被列入省重点文化产业园。2023年浙江音乐学院•德清国际钢琴音乐节“德清洛舍杯”钢琴比赛在洛舍镇拉开帷幕。
洛舍农民造钢琴的奇迹还被写进了美国的MBA教材中。洛舍钢琴抱团参加上海、法兰克福、广州等各种乐器展,相继成功举办十届钢琴文化节,响彻杭州钱塘江、上海黄浦江、香港香江、澳门濠江。
针对民族品牌匮乏的问题,洛舍镇还将目光看向了曾经的“师父”——上海钢琴厂。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钢琴厂,上海钢琴厂拥有民族品牌“斯特劳斯”钢琴,早年曾向北京、广州、东北等钢琴厂输送技术骨干和生产技术,还曾因“挖墙脚”事件与洛舍镇闹出了大官司。
由于经营困境,“斯特劳斯”钢琴已经从曾经年产几万架的辉煌衰落至年产数百架。洛舍镇瞄准这一机会,果断出击。2019年来自洛社镇的浙江乐韵钢琴与上海钢琴(斯特劳斯)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洛舍与上海,两家钢琴厂时隔35年终于实现“四手联弹”。
日本静冈滨松市
日本音乐之城
1823年7月6日,27岁的德国人西博尔德来到日本长崎,彼时日本处于闭关锁国状态,西方国家中仅有荷兰人被允许进出日本,因此西博尔德伪装成荷兰医生,在长崎开设了一家医馆,随西博尔德一同到来的,还有一家棺椁长短的木制箱子——日本历史上第一架钢琴。
西博尔德博古通今,尤其擅长自然与人文的研究,那架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带来的钢琴,正是为了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记载下日本的音乐。
200年后,西博尔德作为日本学之父载入日本教科书中,日本第一架钢琴登陆的7月6日被日本政府定为“钢琴之日”。而这架钢琴则静静地躺在山口県萩市的熊谷美术馆里。
日本人喜欢钢琴,不仅因为钢琴音域宽广、琴声悠扬,也因为其背后蕴藏着东西洋音乐交流的文化寓意。
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打开了紧闭的国门,大量西方乐器随着资本的涌入日本,不久后大街小巷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琴声。
钢琴在日本的传播与医疗或许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1823年西博尔德以医生的身份将钢琴带入日本,54年之后,静冈县浜松市的一位医疗器械修理工山叶寅楠的面前也摆着一台亟待修理的琴。
浜松市,古城曳马城,位于静冈县西部。浜松市地处东京与大阪两大都市之间,处于日本的几乎正中央的位置,天然具备卓越的区位条件。
1570年,29岁的德川家康在曳马筑城,更名为浜松城。随着德川家康的发迹,浜松城也成为日本名城之一。大量木材从南阿尔卑斯沿天龙川顺流而下,经由翻山而来的干燥冷风吹拂,经汇聚在浜松全日本的能工巧匠妙手加工,便形成了浜松独特的木工传承。
1887年,浜松小学的一台来自美国的管风琴在损坏,由于缺少职业修琴人,校长只好找来了医疗器械修理工山叶寅楠尝试修理。在拆卸研究管风琴构造图的过程中,山叶萌发了自制管风琴的想法。
1888年,山叶便与同伴一同造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台管风琴,租下了浜松市的一座破庙的阁楼,成立山叶风琴制造所。1900年,山叶风琴造出了日本第一架钢琴,创造了日本钢琴的历史。
1987年,在公司第一台管风琴生产100周年纪念日,日本乐器制造株式会社宣布将公司创始人的名字山叶(YAMAHA)作为新的公司名,雅马哈从此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与山叶寅楠一同实现钢琴国产化的团队中,有一位年仅14岁的神童,经过自学研究攻克了国产化过程中最为困难的击弦机关口,这位名叫和合小市的天才技术者日后也在浜松创建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钢琴公司—卡瓦伊(KAWAI)。
如今,拥有世界钢琴生产量第一的雅马哈和世界钢琴生产量第二的卡瓦伊、以及乐器巨头罗兰的浜松市,年平均出口钢琴3.6万台,出口额达195亿日元,是当之无愧的“日本音乐之都”。
当年一琴难求的日本,如今全国拥有钢琴1000万架,平均每4户家庭就拥有一架钢琴,坂本龙一、久石让、喜多郎等音乐大师通过钢琴向世界传递出日本声音。
本文内容参考:10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中国轻工业网 中国乐器协会官微、《中外乐器信息》2012年10期、倪穗礼:德中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上观新闻、昆羽继圣等
浜松産業観光見学公式サイト、ピアノの日本史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浜松市楽器博物館、浜松市公式サイト、小野ピアノ工房等